共享单车竞逐拐点时刻:尾部出局,头部蓄势

2023-01-03 09:46:52 来源:产业科技

来源 | 产业科技

回看消费互联网风口之上的墓碑,共享出行行业的碑文最为凄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期跌宕轮回,可清晰看到共享(电)单车万骨枯的坎坷往事。以六年为坐标,共享单车乘风口起飞,最终在资本枯竭、盈利难续、运营混乱的困境中,跌落到破产边缘。期间以ofo为代表的先发巨头,及中小玩家消逝在黎明前夕,成为互联网泡沫的负面典型。

以三年为坐标,行业在合规生态中摸黑前行,疫情冲击,地方经营权博弈成本攀升,投放配额制度落地,运营和技术升级投入增加,重塑共享(电)单车的行业格局。在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用户体验竞逐中,头部梯队尚有生态优势支撑,但尾部玩家突围希望渺茫。

如今,共享出行迈入下半场,决赛圈越缩越小,行业洗牌加剧。在这轮末位淘汰赛中,可持续经营能力是取胜的关键,而小品牌在资金、技术、服务体验上较难建立良性循环,大概率会被已形成规模效应的头部品牌替代。

从当前的共享(电)单车行业现状看,尾部企业甚至还没能解决车况差、押金难退、用户事故频发等服务黑洞。究其根本,是部分规模较小、资质较差的尾部企业盲目跟风,在经营能力无法防御行业周期波动的情况下,仍竞相投放共享电单车,导致行业乱象愈发严重。

如共享电单车平台筋斗云出行99元押金退还超3个月,财务排队处理;闲驴出行共享电单车向用户收取高达100元调度费;喵走电单车因车辆故障致使消费者受伤;小呗出行车辆充电站发生火灾,所幸无人员伤亡。

除了尾部小品牌经营乱象频发,部分腰部品牌也深陷合规困局。2022年9月,枣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公安、城管部门针对松果共享电单车超审批数量投放、无牌无证上路行驶以及大面积无序停放、堵塞通道、影响群众出行和公路通行等不规范不文明现象,约谈了松果公司驻枣阳市负责人,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尤其是在共享电单车尚未跑出盈利曲线时,一众企业却选择继续负重涌入,暴露出运营管理混乱、安全隐患难以保障、毫无技术壁垒等问题,不仅刺伤了不少消费者,更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

明道方能取势。共享出行历经洗牌后,行业风险也慢慢出清,其社会价值和流量价值得到释放。这对参与者而言,放弃故事逻辑,转而价值叙事,才是顺势之举。所谓价值叙事,不在拼关系抢夺经营权,也不在配额制下通过监管套利实施超额投放,而在于技术和运营基座之上的业务模型驱动。

潮水退去,成本不减。虽然门槛看似较低,但共享(电)单车行业仍是一个隐形成本非常高的行业,粗放扩张必将被风险反噬,精细运营才有机会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线增长。

成本高企,盈利困难

共享(电)单车小品牌暴雷背后,存在诸多待解的行业难题。其中,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压垮它们的主因,事实上,不少共享单车企业为了缓解成本之痛选择铤而走险,最终沦落到挪用用户押金,服务高额收费的地步。

从商业模式看,共享(电)单车行业其实是一门重资产生意。在共享单车市场正热时,全国累计投放共享单车超过1000万辆,如果以每辆1000元成本计算,共享单车资产达100亿。

此外,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为495万辆。若电单车以每辆2000元成本计算,其资产价值达99亿。重资产模式下,共享(电)单车企业必须依靠长期购入资产维持业务正常开展,但这又容易加剧企业现金流风险。

购车成本之外,最大压力来自运维侧。仓储、物流、投放和维修等成本,成为一枚枚投向深海的石子。为了满足城市用户早晚用车需求,企业需人力在地铁口与小区门口之间运送单车,并投入资金处置损毁、破旧等问题。

运维人员数量增加,加上因自然灾害或者日常所产生的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以及定点还车、安全驾驶背后的技术改造费用,最终带来成本往上攀升。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7家共享单车企响应政府安全骑行号召,升级了定点还车技术。业内人士分析,单辆车的技术改造费用可达500元/套,若需增加智能头盔还需额外增加200元/套。此外还有人工、路面等施工费用,以常德市共有2万余辆共享单车计算,不含部分品牌车辆更换的成本,整个改造费用达1800万以上。

运维侧的成本主要源于属地管理,在共享单车企业拿到属地运营许可前,还可能需要支付一笔额外费用。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第四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地方存在多起通过公开拍卖、招投标或签署排他性协议等方式限制共享(电)单车市场竞争的情况。

例如,2022年4月,湖南省张家界市发布城区共享电单车5年特许经营权拍卖公告,4500辆共享单车被分成2000辆、1500辆、1000辆3个标的,竞拍底价分别为187万元、141万元和94万元,并于2022年5月进行网上拍卖,成交金额超过4500万元,是竞拍底价的10倍以上。

部分地方小品牌可能有较好的属地关系,然后利用关系能顺利拿到运营权。但共享(电)单车行业是个先易后难的行业,前期把车投进来,看似能顺利运营。但是随着车辆车况品质下降,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投入、后期维护、换新翻新等成本也会徒然升高。

考虑到小品牌有时候不会舍得投入此类成本,导致用户不愿意去骑车况很差的车,降低骑行翻台频次,从而影响收入。有的小品牌经营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不退押金、跑路等措施,陷入“高调入场、低质服务”的不良循环,最终不利于政府监管与行业长期发展。

营收端同样焦灼。用户受疫情、天气等因素影响挤压骑行频次,企业难以收回资金填补投入鸿沟,现金流自然会吃紧。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受疫情影响,预计2022年相比2021年行业整体订单数量下降40%。订单量不高,通过单次骑行费用上涨,又会压制新用户增加和老用户持续续费,企业在涨价与亏损面前左右为难。

智研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共享单车用户数量超过2.4亿。但每周骑行共享单车一次以下的人群在用户中数量比例是23%;1-2次的人群占比是27%。这也意味着半数用户每周骑行次数低于2次,骑行涨价空间有限。

从多家上市企业财报来看,共享(电)单车行业盈利难题迟迟没能解决。美团财报显示,共享单车在内的新业务板块处于亏损,2021年该板块合计亏损扩大至384亿元。

主营政府端有桩公共自行车业务的永安行财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8.73亿元,同比增长0.04%;归母净利润为4384.4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91.13%,是2017年上市以来业绩最差的一年。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42亿元,同比下降19.28%;归母净利润为9651.77万元,同比下降12.45%。

成本和营收两座大山压身,共享(电)单车企业在下半场博弈中,突围能力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尾部出清,头部集中

研发能力弱、服务体验差、实力不足的小品牌在营收端和成本端均受到更大压力,“劣币”加速出清。

从行业分布上看,哈啰、美团、青桔等头部企业呈现三足鼎立,具备一定规模优势;松果、人民、小溜占据腰部位置,艰难求生;喵走、小呗出行、芒果电单车、闲驴出行、北源出行、青马骑、蜜果出行、筋斗云等尾部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相较于实力不俗的头部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用户的尾部品牌,大多采用贴牌生产,仅通过购买车辆及第三方技术的方式进入市场,看似讨巧的拿来主义,难以形成核心护城河,更谈不上构建一体化服务生态,为质量与服务方面频频翻车埋下隐患。

小品牌风险暴露的同时,共享(电)单车市场也逐渐从跑马圈地的恶性竞争阶段走出来,行业趋向更精细、更专业、更规范。

首先,地方特许经营权拍卖、设置排他性竞争条件等不符合公平竞争的现象被制止,多起涉共享单车、助力车经营权案件也都已经完成整改。配额投放机制逐渐完善,恶性竞争、扣车产业链乱象也得到收敛。

其次,市场集中度有所上升,市场资源向具有更强的技术能力、用户体验和抗风险能力的头部公司集中。特别是在定点停放方面,数字化、精细化运维管理标准对参与者的研发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头部企业技术优势已开始显现。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摩拜单车(现美团单车)提交专利达400多个,已获得专利200多个。2021年哈啰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962项,已获得526项专利授权,在技术竞争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凭借雄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头部企业用信用模式替代押金管理,提高扩展新用户的门槛,也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018年3月,哈啰正式开启信用免押服务,是行业中首家进行免押服务的企业;截至2018年12月,已累计辐射1.61亿用户,免除押金超320亿。2018年7月,摩拜单车(现美团单车)跟进免押服务,宣布免押金福利覆盖全国运营城市。

尽管当前共享(电)单车赚钱依然较难,但身处周期转折的拐点时刻,共享(电)单车作为绿色、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已广泛渗透到用户出行服务中,在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8年发布的《昆明市共享单车出行报告》显示,一年前,自行车占主城区交通出行分担率仅为2.94%,共享单车出现以后,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超过6%,增长率超过100%。

共享单车及电单车天然具有显著减污降碳效果,可减少私家车出行、助力减排降碳。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发布的《共享骑行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报告》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即从车辆生产、使用、再到环保回收的全过程,测算共享单车和电单车的减污降碳效应。结果显示,一辆电单车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后,净减碳量超半吨。

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商业价值,会让共享(电)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更加具备可持续性。眼下,共享(电)单车的流量价值仍然被阿里、滴滴、美团等巨头看重,不仅将其视为撬动更多本地生活用户的入口,而且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价值载体。

从追求规模增长到追求社会公益价值,共享(电)单车市场更像一场马拉松式的竞逐,短期利益不是自证的结果,拥有足够的耐力,对技术、人力、资源能保持长期投入,才是胜者的标签。

以此为标准,真正可以穿越周期,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的共享(电)单车品牌寥寥无几。

原文标题 : 共享单车竞逐拐点时刻:尾部出局,头部蓄势

标签: 共享出行 共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