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或许就是汽车市场的一个注脚。
因为汽车市场正处于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过渡的变革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正在深度变革。
【资料图】
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品牌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种车型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70多个。而这70多个品牌,目前已经推出了200多款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造车新势力、传统厂商孵化出的新能源品牌,比如大众ID系列、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长安深蓝、长城沙龙等。
越来越多的玩家涌进了新能源车的赛道,车市开始复刻燃油车的“乱战时代”。
燃油车时代存在着这样的鄙视链:一线豪华品牌→二线豪华→一线合资品牌→二线合资→自主品牌。
如果我们再扩展一下,会发现汽车圈的鄙视链无处不在,比如自吸发动机→涡轮增压,六缸→四缸,四缸→三缸,非承载→承载式的、机械四驱→电子四驱的、全时四驱→适时四驱的、带全三把锁的→只有后差锁的、硬派的→城市的。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鄙视链的线路则为德系→日系→美系→韩系→法系→自主品牌,在自主品牌的圈子里,大家都是互相不服气。
新能源汽车也存在鄙视链
如今,鄙视链也传递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技术层面来看,纯电→插混车型→增程式→燃油车。
在纯电动车来说,它们认为所有的新能源技术都是过渡技术,最终都是要走向纯电动的,一步到位直接上纯电最直接有效,所以纯电一直认为自己站在技术的最顶端。
混动技术分为多种路线,有串联式、并联式,还有串联/并联混合式。而增程式属于混动技术中最简单的串联式,可油可电,但油只能用来发电,再通过电机来驱动车辆,由于技术实现路径最为简单,能效比低,不省油,所以增程式在混动技术里面,属于被鄙视的。
而增程式又鄙视燃油车。“大嘴”余承东就表示,“要赶紧淘汰纯燃油车,增程式是当前最好的解决方案,还说增程式的问界M5,只要加一点点油,就能跑很远,比燃油车强多了。”
技术只是一个方面,新能源汽车鄙视链的依据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加速快的鄙视加速慢的,双电机看不上单电机,长续航瞧不起短续航。
从品牌层面,特斯拉鄙视所有的国内新能源友商。这主要是因为特斯拉作为运营最成功的纯电品牌,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逻辑和制造技术,追求更高的性能,更有吸引力的外观从本质上颠覆了燃油车公司的产品。
不客气地说,特斯拉是当初中国所有新能源品牌的启蒙者。尽管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特斯拉,但是从整体来看,特斯拉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一点,我们从特斯拉打响2023年初的价格战就能感知。
造车新势力在工厂方面也存在鄙视链,自建工厂→代工工厂。这个“鄙视”自新势力开始造车那一天就开始了。对于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来说,虽然代工生产有很多优势,比如说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建设成本,可以实现“拎包入住”。
但是,新能源品牌为了能够更好地讲故事,彰显自身实力,并且不受制于人,所以更愿意自建工厂。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对于一些具备规模和实力的整车厂来说,它们并不愿意做代工,一是自己也在开发新能源车型,二是不愿意为别人做嫁衣。
所以高质量、能够达到生产要求的工厂是一个稀缺资源,所以工厂是代工还是自建,则是衡量造车新势力的一个指标。
鄙视链敌不过市场需求
当然,以上所谓“鄙视链”只是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一个主观感知,和实际效果比如说三缸发动机一直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但是2018年欧洲的十佳发动机评选中前三名都是三缸发动机,是不是很惊奇?再比如增程式在技术上最简单,被业内同行鄙视,但是搭载增程式技术的理想和问界的车型都成了热门车型,销量和口碑齐飞,是不是大跌眼镜?
从某种意义说,汽车市场并不是技术决定论,也不是设计决定论,更不是品牌决定论,而是看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以理想汽车为例,第一辆车理想ONE刚上市的时候,市场对于增程式电动车并不看好。但是理想ONE凭借“没有里程焦虑”和“奶爸车”的标签,迅速圈粉,取得了出色的销量成绩。
这或许就是中国市场的魅力所在。即使增程式混动技术的适用范围没有那么大,技术也备受质疑,但依然能让多家品牌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同理,并不是说处于“鄙视链”底端的品牌就完全没有机会,中国市场足够大,也足够宽容,只要想在中国市场深入发展,是能立足的。
百姓评车
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出现鄙视链。其中有品牌营销在背后推动,也是消费者自娱自乐的谈资。但无论技术先进还是落后,产品空间大或者小,加速快与慢,产品本身没有对错之分,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消费者,是否符合自己的用车需求,千万不能让“鄙视链“影响到自己的买车用车。
你觉得呢?
原文标题 : 纯电车型站在顶端?新能源汽车鄙视链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