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动力电池起名浮夸的背面是无奈

2023-07-07 14:53:51 来源:金刚新能源

与其模仿成功企业,把精力放在起一个对自己来说霸气但没用的名字上,做一场大红大紫的梦,还不如将精力用在与自己定位匹配且能够产生实际价值、能够抵御大风大浪的地方,如技术、产能、成本……

正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卷,连带着动力电池企业也越来越难了。

目前,国内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大概有270家左右。根据5月份数据,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独占了41.31%的市场份额,而紧随其后的比亚迪则占据了30.72%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7.97%由余下的268家集体分摊。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入行较早、发迹较早的元老级企业,不仅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更通过独特的营销方式,形成了辐射极广的破圈影响力,掌握绝了大部分的市场话语权和技术话语权。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垄断地位业已形成,市场份额正愈发向这两家头部企业集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动力电池行业两极分化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而那些游离在用户视角范围之外,在两家大佬夹逼之下蹒跚前行的二、三线电池企业,只能拾人牙慧,从市场的犄角旮旯里赚一些三瓜俩枣以继续存活下去。

当然,没有谁想郁郁久居人下。为了寻找到出路,这些二、三线电池企业免不得要挖空心思从各个方向打开突破口。然而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思路出奇的一致—起一个浮夸高调的名字。

1、起名字说到底是一门生意

去年12月份,亿纬锂能发布了“π”电池系统;4月3日,中创新航推出了“顶流”圆柱电池;4月18日,瑞浦兰钧推出了问顶电池……

这些电池有让人看不懂的,有蹭流量的,也有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电池厉害的。一个比一个气势汹汹,一个胜一个,来者不善。

面对这样一种“名不惊人死不休”的热闹局面,不妨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给电池起一个名字究竟为的是什么?

在《电动势》记者看来,其核心就是“传播”,而传播的核心目的则是为企业盈利所服务。

通俗的说,企业需要通过名字让别人以最低成本先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紧接着采用一系列手段方法将产品卖出去。

就当下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给自家电池起一个很高调夸张名字,真的对传播和盈利有足够的意义吗?

回答这一问题时,或许需要思考下这两个问题:第一,从哪里盈利?第二,向谁传播?

毫无疑问,动力电池企业当然是从车企那里赚钱盈利。因此传播对象当然也是车企。不过这两个答案只符合一般性的动力电池企业。

对于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拥有破圈影响力,对用户购车决策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龙头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当然也还是从车企那里赚钱,但是传播对象则还要再加上C端的用户了。更何况比亚迪本身自己也要卖车,在电池的C端营销上自然更加用力。

因此,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麒麟电池,名称带着再浓郁的营销气质也不为过。

然而对于二、三线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情况则大有不同。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全国270家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用户熟悉名字的不过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而已,有关电池的大部分流量都被宁德时代、比亚迪给赚走了。同时,用户本身也很难且不太会去主动了解一个不具名气、没有谈资价值的企业。在做买车决策时,更多谈受到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

从业内角度来说,哪一家电池企业的技术如何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算选择某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作为动力电池供应商也是经过多方面考量,综合评估下来的结果,跟名字起的好坏与否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名字固然很重要,但说到底起名字是一门生意,如果不具备面向正确传播对象的传播价值,最终就是一场徒劳。

所谓“π”、“顶流”、问顶等跟刀片、麒麟一样充满了C端命名风格的名字,或许正是企业判断错了正确的传播对象的结果。

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等企业在C端的影响力远小于比亚迪、宁德时代,起一个B端不关心,C端不关注的名字,心思花错了地方,做了一项亏本的生意。

2、比亚迪、宁德时代不值得学习

一众动力电池企业都费尽心机前赴后继的在给电池起名字上下苦工,其导火索就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针刺实验的大获成功令其一举破圈。在安全性上给用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对比亚迪销量的飞涨有着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刀片电池本身的名字也非常具有优势,既道出了其独特的电池结构,又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刀片电池能够出圈,除了其本身宣传的令用户信服的安全特性,“刀片”这个好名字也功不可没。

后来,借着刀片电池刮起的东风,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蜂巢能源推出了短刀电池,宁德时代推出了麒麟电池……莫不期望再重演一次刀片电池引起的火热,B端C端双管齐下,一份力两份功。

尽管各家企业在给电池起名上花样百出,但事实证明,要想在C端具有影响力,若企业本身不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其电池名称起得再好也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除了以“宁王”身份火出圈的宁德时代以外,其他跟风的电池企业都收效甚微。

如前所述,国内主流电动汽车动力企业大概有270家左右,其中有实力对C端用户产生影响的不过比亚迪、宁德时代那么两家而已。它们推出新的电池,不论起什么名字,都注定会吸引很多人来围观。

但这毕竟是因为有综合影响力作为背书而形成的成功特例,并不具备值得学习的普适意义。那些名气较弱的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3、浮夸的背面是无奈

关于起名乱象,虽然比亚迪是导火索,但究其根源,却是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内卷愈发加重,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在技术的急速迭代与热点的急速更新中,每一家企业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焦虑中。

为了多占一些市场份额,任何一种方法都想尝试,任何一个热点都不肯放过。急急忙忙前行,免不得就慌不择道,病急乱投医。

此外,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公司掌握了大量有关动力电池的专利技术,缺乏专利也是二、三线企业非常痛的痛点。

近年来,有关动力电池的专利纠纷经常发生,如蜂巢能源与宁德时代,最终以蜂巢能源支付宁德时代500万元和解款而了结;中创新航也与宁德时代发生过专利纠纷,最终中创新航被判支付宁德时代赔偿金3580万。类似的纠纷案件数不胜数。

由于缺乏技术核心作为支撑,又想在行业中维持住体面与基本的客户量,不管真的强大与否,总得装出强大的样子。

因此,一个夸张的名字便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坚硬的外壳,帮助其掩饰因与市场快速发展脱节和只有一点点市场份额而留下的一道又一道前行伤疤。

给电池起一个夸张的名字,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确是无奈之举。

不过纵然如此,身处“技术为王”的动力电池行业,再漂亮的名字如果没有技术作为支撑,最终都是“纸老虎”。一旦专利技术被卡主脖子,那些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前进的路也就被堵得死死的。

在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确实容易陷入焦虑。但越是焦虑,思路则越是要调整清晰。不是所有的正面例子都值得去模仿和学习;不是所有的路都值得走一遍。

与其模仿成功企业,把精力放在起一个对自己来说霸气但没用的名字上,做一场大红大紫的梦,还不如将精力用在与自己定位匹配且能够产生实际价值、能够抵御大风大浪的地方,如技术、产能、成本……

原文标题 : 乱象?动力电池起名刮起浮夸风 | 电动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