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顾此失彼,给了沃尔沃“夺权”时机。
(相关资料图)
沃尔沃突然夺权,吉利出手叫停。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13年,一向以“互利合作”形象出现,也算是第一次将矛盾以不算体面的方式搬上了台面。其实,这个局面发生得并不突然,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像埋线的草蛇一样,藏了一些端倪。
还记得,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十周年之时,吉利曾被问过一个问题,未来十年究竟会怎样?当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现在,“吉利+沃尔沃必须大于3”,成为必然的考题,掌门人李书福有足够的铁腕掌握这一切吗?
此次,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被迫“下课”,也能够看出来吉利对沃尔沃的掌控已经有些“有心无力”,或者也可以说沃尔沃的不满“不想再藏着掖着”。
虽然,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钦培吉下课,由沃尔沃日本总经理潘鹤松接任,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夺权”。因为,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就许下一个承诺,“沃人治沃”,现在也并未到吉利全面掌控沃尔沃的时候。
之所以矛盾激化,承载沃尔沃电气化战略的重要车型EX90,因为软件问题量产被迫延后,或许是一个导火索。电气化的战场,又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原本应该大力协作的吉利,重心在哪?在极氪。
所有人都清楚,十年前吉利需要沃尔沃,十年后沃尔沃需要吉利,如今一心扑在极氪身上的吉利,并不能兼顾沃尔沃的电气化战略。
转型电动化不顺,让沃尔沃心急如焚。吉利顾此失彼,给了沃尔沃“夺权”时机。
放虎归山,埋下伏笔
沃尔沃从不希望由吉利来掌控,即便李书福拿出了27亿美元从福特手上买下沃尔沃。
李书福“沃人治沃”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在“夺权”发生后,外界认为这一态度给了沃尔沃“欲去吉利化”的空间。很多人建议李书福,对待沃尔沃别再“放纵”,但对于吉利而言,当时不能完全掌控,现在也不能。
这个被称之为“蛇吞象”的收购故事,是在“吉利没酒,也没故事”的时候就开始筹备的。彼时,吉利刚造车没多久,李书福忧心忡忡,“没有核心技术”。
李书福一门心思希望吉利攻占欧洲市场,抢占北美市场,但是吉利还没有完成这个“野心”的能力,于是盯上了正欲被福特自救售卖的沃尔沃。为了说服福特,李书福力排众议,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关键时刻亲自上阵,应答工会抛出的难题。
2010年8月,李书福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维斯·布思在收购文件上签完字,两人握手拥抱,画面定格,吉利正式完成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
难缠的工会之所以答应李书福,还得益于他提出的“三点自由”,第一个便是那句有名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第二个瑞典人极为看中的,“充分给管理层自由,让沃尔沃自由行驶”,第三个是沃尔沃迫切希望的,“巩固欧美传统市场,重点开拓中国等新兴市场”。
三点自由策略之下,李书福希望吉利与沃尔沃成为“好兄弟”的诚意,最终打动了福特的高管和工会。不过,吉利是否有能力让沃尔沃起死回生的质疑声并未停。
虽然,当时的李书福,被外媒称之为“中国亨利·福特式的人物”,认可他的开拓精神。不过,在当时还未走上世界舞台的吉利,虽然有着跑遍全世界的梦想”,但是并没有运营跨国车企的经验,当时的吉利没有“掌控”沃尔沃的能力。
收购之后,吉利境况何以为继?2010年的吉利营收不过200亿元,销量仅为33.5万辆,净利润刚超过10亿。“中国版本”的沃尔沃又将怎样布局?这些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连福特对沃尔沃都有些无能为力,一清二白的吉利又拿什么来盘活?
李书福说,“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有人帮助牵着鼻子,不会走错方向。”他承认,对西方的那套东西研究得不多,如果要去自作聪明去掌控,整个沃尔沃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于是,所有公开场合,李书福都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重申吉利与沃尔沃相对独立的关系,“是兄弟,不是父子”。李书福说,自己重要的事情,是把握方向。
“沃尔沃全球管理层和沃尔沃中国管理层,这些人的水平比我高多了,让我具体去干活,我工作搞不了。”他不介意会损失他的权威,他说,不懂装懂就更没权威了。
在当时,李书福对沃尔沃的策略,被称之为“放虎归山”。基于这一策略,让吉利与沃尔沃各取所需的十年里,也埋下了“夺权”的伏笔。
标签: